Monday 15 June 2015

所有金剛乘的法教,只能傳授給具有菩提心的人

菩提心是釋尊所有法教的根本,因為它是我們一切成就之源。負向的事可依菩提心而被轉化,痛苦可被菩提心轉化,無明及所有的五毒也可以被菩提心所轉化。要達到解脫,極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習、開展菩提心。

菩提心源自梵文,藏文翻譯作「蔣秋卻森] chang chup chesems)。「蔣]可以解釋為淨化。澄清,這是修行的成果。這種清明是無邊際、無障礙的。「秋]意指涵蓋一切,毫無例外,完全的包容。[卻」是文法上的連接詞。「森]是心,間接代表一切的思想、態度、動機及一切與心有關的事物。

「蔣秋卻森]或菩提心的另一個基本定義是「為利益眾生成佛而願成佛],菩提心能夠生生世世的幫助我們,引領我們完成同一個目標。它讓我們一切的努力變得有意義,且意義得以不斷增上,直到我們證悟為止。

有許多的比喻被用來像征菩提心,其中之一是蓮花。在東方,蓮花被視為是最美麗、最純淨。最完美的花朵,它生長於污泥、最髒的水中。然而,它雖然出於污泥,卻不為污泥所染污。這情況也發生在菩提心上面,菩提心是由五濁惡世的輪環境中發展出來的,不論一個人生命中充滿了多少的惡業及邪行,只要一旦升起了菩提心,在那當下過去所有的染污都被淨化了。佛陀解釋,在你升起菩提心的前一刻,你可能還是這宇宙中最壤的壤蛋,但是只要你一念升起菩提心,你就成為宇宙中最高貴、最慈悲、最珍貴的眾生了。

有了以上的瞭解之後,我們將繼續學習該如何實踐與運用菩提心。修持菩提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大乘佛教徒每日所持誦的四無量心:
  願一切眾生皆獲樂及樂因;
  願一切眾生皆離苦及苦因;
  願一切眾生永遠不離喜悅;
  願一切眾生遠離貪嗔;永住大平等舍。

這段祈願文很簡潔的交待了發菩提心的方法,當你學會如是思維,如是行願,如是運用時,你就已經發展出菩提心了。勝義的理解,並讓你的生活依此四思維而行——慈、悲、喜、舍——就是菩提心。

慈心與悲心是發菩提心的兩個首要元素,祈願文中「願一切眾生獲樂及樂因」是慈心的表現,「願一切眾生離苦及苦因」則是悲心的表現。從某方面看,這兩者很相似,若一切眾生皆得樂,那麼他們必定已經遠離了痛苦:若他們已遠離痛苦,他們必然處於快樂當中。兩者的結果是相同的,但在基本定義上有細微的差異。

喜心與平等舍,是慈心與悲心的支撐,你可以分享別人的快樂,而非令別人的快樂成為你的痛苦,後者是可能發生的,如果你總是以負面態度來對待他人的話!

西藏有句諺語:「縱使你必須受苦,也要苦得快樂。」仔細咀嚼這句話,它的含意頗深,誠懇的說就是:「不要悲傷的去享受!]

大平等舍是第四個無量心,意指所蘊育的慈心、悲心。喜心,將平等的供養給所有的眾生。由最高的天道眾生到最低的地獄道眾生,我們都要能升起慈心、悲心、喜心及平等舍之心,這才是真正的大平等舍。

回向給無量眾生,願他們獲真實利益,這是菩提心的核心。當你在許下大乘的誓願時——也就是菩薩戒——你下定決心[為利益眾生成佛而願成佛」。這是個很有勇氣的誓願,釋尊在經藏中開示,眾生遍存於宇宙虛空之中,他所說的虛空是無邊無際的。他開示道:無盡的虛空充滿了無數個宇宙,而各個宇宙又充滿了無量的眾生。

佛陀談到每個個體的究竟潛能與本質時說,一切罪惡都不存在。當然,在相對上罪惡是存在的。就我們自己而言,因為每當我們由衷祈願眾生皆成怫時,我們開展了自己的菩提心,我們離證悟又接近了一些。

培養悲心的第一步,是當你看到他人處於飢餓、疾病。死別,或其他不幸的痛苦中時,你感到悲憫。這悲憫是好的,但仍是有限的悲心。你必須進一步去審查這些痛苦的原因,若非一個人過去曾經造了因,否則此人不會遭此苦痛的果。事實上,苦因都不應該存在,但因為苦因還存在,所以人們仍受著苦,能去找尋苦因是修行的下個步驟。

除非找出病因,否則病痛是無法根治的,病源會在另一處發作。無量的菩提心才能根本解決苦及苦因,因為菩提心不受任何限的!所以它能深入達到各個層次。

我們希望眾生在任何情境中都感到快樂,在人早期經驗中最根本的快樂,就是父母、子女共聚一堂快樂的生活,他們彼此相愛,沒有爭吵,沒有難相處的感覺,每件事都很平順。祈願眾生快樂——菩提心一包括由基本的好環境(甚至僅是泡一杯好茶),到最高最偉大的完全證悟皆然。不僅只是祈願人類,也不只是祈願我們星球上的眾生; 不僅是我們所在具有上億星球的銀河系,還包含其他一切。發菩提心以及支持菩提心的四無量心,是直接祈願所有空間中的眾生都能獲得快樂,而且,他們的快樂就是我們的快樂。只要你能真正清楚瞭解什麼是四無量心,你就能認識自己是誰,你能達到什麼境地,該如何去達到。

如果我們只是觀察這個小小的世界當中的一些愉快的事情,我們將會留意到這些好事的促成,是由於某些人的奉獻、慈心。悲心、喜心。平等舍心才促成的。也許某些人在造作善業的時候,根本不知道佛性、佛心的存在,也從不曾聽聞什麼是菩提心,但是在他們每天的生活中,他們具有這些行善業的本質,所以他們可以讓他人的人生變得有意義。他們也會令自己的人生活得有意義。菩提心並非始於佛陀給予我們的教導,菩提心自無始以來就存在在那兒!

佛陀的開示,令我們清楚的知道菩提心是所有眾生快樂與幸福的唯一源泉。悉達多太子(Prince Siddhartha)的成佛也是基於他有菩提心。在經藏裡釋迦牟尼怫談到他的前世,他曾生於各道:人道。畜牲道、天道、地獄道等,他修持菩提心亦是經歷了許許多多「劫」([由旬」(yugas),或曰「一千時」,即人間之四十三億兩千萬年),是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直到他證悟之前不曾稍停,一步步、一世又一世的修持菩提心。有許多描寫他慈悲行的故事,稱為《本生故事》(Jataka)被記載下來。

菩提心是我們此時此刻所能做的最正向的行持,不論我們現在在哪一個次第,我們都能行菩提心。

從現在就開始做,方法很簡單,只要隨時關照是否每個眾生都認識他們是什麼,他們是誰。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瞭解他們的潛能是善的,不是惡的;是健康的,不是病弱的;是完美的,不是有缺陷的。他們不缺任何東西。希望每個人都能有如上的理解,如果他們真能瞭解,且真正做到,那我們真是做了件大事,能令他們瞭解且持續的遵行,那真是向前跨進了一大步。一旦能夠見到一點自性,那麼不論任何人都會感受到跨出的這一步,就像是個承諾,是種保證,從當下那一刻開始,他們會自然的不斷向上前進。然而,在我們達到完全證悟之前,即使我們發心向善,也會因為我們懷疑自己內在的潛能及認為自己不好,而使得向善變成是令人心碎的挑戰,因此,我們必須要創造一些善業。雖然我們仍努力行善,但我們會認為善是在外的,不是在內的。這是對於自我形象的一種錯誤的認識,那會是個很大的障礙。認為我們不具潛能,要去創造一些原先沒有的潛能,此一想法迥然不同於我們知道它已經存在於我們的內心我們的工作只是要去解脫它而已!
在密續法教裡,佛陀教授了無數的解脫法門與技巧,但是,佛陀及所有偉大的上師們都再三強調,所有金剛乘的法教,只能傳授給具有菩提心的人。只要有了菩提心,那麼不論修持任何法門,你都可以應用它。佛法的三部曲——見、修、行——也唯有透過菩提心才顯得有生命、有意義。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隨喜轉載,功德無量。

【慧日文摘】
傳喜法師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