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31 May 2015

阳德与阴德

做好事让别人知道了叫阳德,不被人知道叫阴德。阳德报得快,做了好事,让别人知道了,别人称扬你,赞叹你,给你发个奖状、锦旗什么的,表扬表扬,报掉了,报掉了就没了,德积不住。
  
做好事不让人知道叫阴德,阴德后面的福报大,积得久。不要怕德积不住,你的德积在那里永远是你的,别人偷不去、抢不走,自修自报。
  
阳德积不久,甚至随修随报,阴德积得久,且越积越大。所以我们做了好事最好不要让人知道,不让人知道你的德行就越积越厚,后面你的福报就大。甚至福泽你的子孙。如果让人知道了,报掉了,报掉了就没了。
  
相反,做了坏事要让人知道,不要隐瞒,越多人知道越好。为什么?报掉了,报掉了就没有恶了。所以佛法里面发露忏悔,一忏悔什么罪业都消了。发露就是要让别人知道,越多人知道越好。罪如霜露,太阳一出,什么罪业都消融。

  
所以做好事不要让人知道,越少人知道越好。做了坏事一定要让人知道,越多人知道越好,别人一知道就报掉了。做好事不让人知道叫阴德,叫人知道了叫阳德,阳德积不住,一叫人知道就报掉了。做坏事不叫人知道叫阴恶,叫人知道了叫阳恶,阳恶也积不住,一被人知道就报掉了,报掉了就没有了。

文章来源 :佛陀的追随者网

Saturday 30 May 2015

福德与功德

著相修福叫福德,福德感应人天福报,福报有限,享完了就没有了,福享完了就没福了,没福了恶报就来了,所以福德是很有限的,不能超出生死轮回,因为执著没有破,还有我执。

离相修福叫功德,功德的福报无限,因为功德与道相应,与自性相合,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做了好事,不著做好事的相,不执著这个好事,这就有功德。功德可以超越三界生死轮回,因为功德里面有智慧,没有我执,没有我执就超越六道轮回。

所以,福德有漏,会漏到三界里面来;功德无漏,可以超出三界。福再大都是在三界里头享,享完了就没了,最多只是短暂的人天福报,人天福报有漏,不究竟,享完了还要堕到恶道里面去轮回。

福德有漏,功德无漏;福德有限,功德无限;福德不离相,不破我执,不能超越三界轮回;功德离相破我执,可以超越生死轮回。功德里面有福德,福德里没有功德。

福由善生,做善事就有福德,做善事不执著,就有功德,功德里面有智慧。因此,福德与功德表面上看并没有区别,只在于用心不同,在于有没有执著的心。一个有智慧,一个没智慧。所以我们要用智慧,把所做的福德转化成功德,方法就是不执著,看破放下,自在随缘。

做了善事,心心回向无上菩提,回向众生及佛道,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有功德,这就是成佛的种子。

Friday 29 May 2015

世界这么大,让他三尺又何妨?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

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后,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最后这里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

生活不是战场,无需一较高下。
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就会少一些误会;
心与心之间,多一份包容就会少一些纷争。
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和认知去评论一个人,判断一件事的对错。
不要苛求别人的观点与你相同,不要期望别人能完全理解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观点。
人往往把自己看得过重才会患得患失,觉得别人必须理解自己。
其实,人要看轻自己,少一些自我,多一些换位,才能心生快乐。
心有多大,快乐就有多少;包容越多,得到越多。

不要背后说人,不要在意被说。一无是处的人没得可说,越是出色的人越会被人说。世间没有不被评论的事,也没有不被评说的人。别人的嘴我们无法去控制,但我们可以抱一颗淡然的心去看一切纷扰。

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本质。沉淀自己的心,静观事态变迁。

与人相处,需要讲究方式方法。有些事,需忍,勿怒;有些人,需让,勿究。

嘴上吃些亏又何妨,让他三分又如何。人人都需要被尊重,人人都渴望被理解。水深不语,人稳不言。学会淡下性子,学会忍住怒气面对不满。

事事不能太精,太精无路;待人不能太苛,太苛无友。

懂得退让,方显大气;知道包容,方显大度。

己之短,不可藏,越藏越短;己之长,不可扬,越扬越少。

得意时莫炫,失意时莫馁。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衰。三分靠运,七分靠己,努力过就好,尽了心就行。

结果不是最终的目的,过程的体会,才是最真的感悟。


文章来源:佛陀的追随者网

Thursday 28 May 2015

積果得果 (星雲說喻)

佛經裡有一則譬喻故事,在印度有兩個婦人,同時得到一種名叫「菴摩羅果」的水果。甲婦人一得到菴摩羅果,便連果帶子統統吃下肚了。乙婦人卻只吃果肉,而把子留下來,繼續栽植培養。不久,這個種子又再長出果實,她一樣只吃了果肉,留下種子,然後又將種子拿去栽種,如此一年、二年、三年下來,竟使她擁有了一大片的果園,獲利無窮。

所謂「因緣果報」,有了因,還要有緣,才能有結果。在人世間,凡事都要留一點餘地、留一點退路,好比用錢,不要統統把它用盡,要留一點應急;用力,也不要統統把它使盡,要留一點勁頭。就像故事中的婦人,能留下那麼一點種子,也就有之後無窮無盡的獲利了。

因此,平日生活,我們對於家中的子女,要留一點道德給他;對於朋友,要留一點方便給他;對於長輩,要留一點恭敬給他;哪怕是一隻貓、一隻狗、一隻鳥雀,我們也都要留一點慈悲給牠。

一個人能留一點東西給別人,表示你是富有;什麼都不肯留一點給人,光是自我享受,表示你是貧窮。希望世間上所有人等,都能留一個笑容給人,留一句好話給人,留一個因緣給人,讓你、讓我、讓他、讓大家,都能得到彼此留下的一點好種子,以後必定受益無窮。

再說,人生在世,有那麼多錢,留一點幫助給人,有什麼不行?有那麼多好話,留一點讚美給人,有什麼不好?因此,做人處事,不要把自己所有統統都保留了,留一點給別人,很重要啊!

文/星雲大師   

Wednesday 27 May 2015

佛陀三笑釋因緣

一天,佛陀帶着弟子經過市集時,看見一位賣魚的老人,一邊鬥量賣魚,一邊哀歎地說:老天爺!到底我犯了什麼錯,你讓我的兒子這麼早死?如果他還活着,可以幫我賣魚,我哪會這樣操勞、辛苦啊!佛陀慈悲的看着老人,而後輕輕一笑。瞬時,佛陀的齒畔產生五色金光,照亮了老人和整個市集。一會兒,一頭滿身臭穢的大豬,身體滴着屎尿,搖搖擺擺的晃過市集,衆人此時皆掩住鼻口。佛陀看見此景,似有所感的再度露出憐憫地微笑。
  
阿難在一旁看到佛陀的行止,感覺不同以往,即恭敬地向佛請示:慈悲的世尊!剛剛您看到老人哀歎而憐憫一笑,現在看到搖擺行走的大豬,也露出相同的微笑,難道其中有何特別的原因嗎?請世尊慈悲開示,以解答大衆共同的疑惑。佛陀于是告訴大衆,之所以會笑有三個原因:
  
第一,是感慨這位老人的愚癡。想想他在溪邊捕魚時,讓無可計數的生命,在他的漁網下慘遭殺害,也讓這些魚蝦,家庭破碎、骨肉相離。但是,他不曾因為魚蝦的苦,而生起絲毫的惻隱之心。如今自己的兒子因禍而死,卻怨天咒地,感歎命運對自己的不公平。因為這樣的因緣而笑!
  
第二,過去曾經風光不可一世,能呼風喚雨,來去自如,志得意滿的天帝,今日卻只能在魚販的鬥中無助地苟延殘喘,連性命都自顧不暇。這個前世的天人,因為專修空想觀,修成了空定,卻執着這個想出來的空,無法歸于本心。雖然得壽八十億四千萬劫之久,然而,卻不能讓自己的罪業消弭,在福壽用盡時,定力也跟着消失,仍要受輪回果報之苦!
  
阿難不解地問道:像帝釋天一樣尊貴的飛行皇帝,他所修的福德如此多廣,為何仍不能免于業報呢?一旁的魚此時張着空洞的雙眼,似有所感。
  
佛陀答道:禍福其實只是暫時的假相,並不能長久!如果因為今生的富貴而志得意滿,不知繼續培福修慧,反而逆行暴施,很快地,福報享盡,就會為自己招來無數的災難和罪報。這因緣果報,如影隨形,如響應聲,不會因貴賤而有所區別!
  
第三個原因,是憶起過去在行菩薩道時,曾有一世我生為一位三寶弟子。每逢六齋日,便會到佛寺聽經聞法,精進行道從來不敢懈怠。因為崇信三寶,平日奉行佛法,行善不倦,又堅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因而感得在佛世出生,蒙佛說法而出家修行,從此生生世世奉持不懈,因此德行、福慧日漸增廣,而成就無上的佛果,為世所尊。
  
那時,隔壁的鄰人,從不相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道理,因此不學無術,四處為惡。還供奉鬼神,施放蠱魅來殘害他人。平日一有空閑,就是吃喝嫖賭、飲酒作樂。
  
自此之後的輪回中,我所生之處,都是清淨的處所,能夠聽聞佛法而精進修行,圓滿佛果。而過去的這位鄰人,則因為留戀女色,荒淫無度,又不知孝順父母,因此直至今生依舊在三惡道中輪回,未能出離,而墮為這只糞穢的大豬!
省思
  

愚癡的人,猶如典故中的賣魚老人,昧于因果而又自歎于命運多舛;無有正知正見的修行人,則如長壽天人,走錯路頭,福報享盡仍要墮畜生道受苦;世上剛愎自用,生活靡爛,貪好酒色而不知節制的人,終招糞穢豬身!此三者,都將生生世世輪回三惡道中,沒于生死苦海而不得出離!


Tuesday 26 May 2015

农夫的哲理

有一个农夫的玉米品种,每年都荣获最佳产品奖,而他也总是将自己的冠军种籽,毫不吝惜地分赠给其他农友。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大方?他说:我对别人好,其实是为自己好。风吹著花粉四处飞散,如果邻家播种的是次等的种籽,在传粉的过程中,自然会影响我的玉米品质。因此,我很乐意其他农友都播种同一优良品种。

他的话看似简单却深富哲理,凡你对别人所做的,就是对自己所做的。

所以,凡事你希望自己得到的,你必须先让别人得到。保证有效的秘方

就像那个农夫一样,如果你想要得到冠军的品种,就要给别人冠军的种籽。

你若想被爱,就要先去爱人;你期望被人关心,就要先去关心别人;你要想别人对你好,就要先对别人好。

这是一个保证有效的秘方,可以适用在任何情况。

如果你希望交到真心的朋友,你就必须先对朋友真心,然后你会发现朋友也开始对你真心;

如果你希望快乐,那就去带给别人快乐,不久你就会发现自己愈来愈快乐。明白了吗?我们所能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去为他人多做点好事。

己所欲,施于人。凡你想给予自己的经验,就给予别人;想别人怎么对你, 就怎么对待别人。


文章来源 : 佛陀的追随者

Monday 25 May 2015

【佛陀的一生】--八相成道〈國曆5月25日為農曆四月初八佛誕節〉



當世尊於娑羅雙樹間入涅槃時,大地震動,諸天擊鼓,流星雨下,天色一片熾紅,此時,遠方的迦葉尊者,見此異相,斷定必有大事發生。於是入定觀察,見佛陀已入涅槃,四眾弟子圍繞佛陀,情景哀傷;尊者大為震驚因而出定,心思芸芸眾生情何以堪。入定再觀,便見初信佛陀的阿闍世王,在得知此惡訊時,口嘔熱血、命將衰亡,尊者於心難忍,決定尋設方法救其性命……
  
於是,速至城中與雨舍大臣共商對策,決定於阿闍世王獲知此訊之前,將佛陀的一生繪成八相圖畫,並為阿闍世王籌備一廣闊浴池,置於庭中,以栴檀香油注入,令王坐於池內,以八相成道圖訴說佛陀一生,直至涅槃。
  
池中的阿闍世王專注的聆聽著佛陀的本生故事,從降兜率、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正當國王歡欣地聽著佛陀大轉法輪的功德時,雨舍大臣小心翼翼地展開最後一幅「佛入涅槃」圖,阿闍世王剎時全身毛髮豎起,思慕如來之情深切哀戀,鮮紅沸血自毛孔滲流而出,此時栴檀池水亦自細孔而入,快速散至全身,王命因此確保。待阿闍世王逐漸甦醒,眾臣為之歡喜,而國王更因此篤信佛法,並深感迦葉尊者慈悲護念,恭敬禮拜尊者猶如見佛。
  
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久遠劫來佛陀往返於娑婆世界,是亙古的大願與無量的悲心,令其示現歷劫之勤苦修行,永無疲厭;認識八相成道,不只是認識佛陀的一生,更是要堅信人人本具之佛性,人人皆能成佛;一步一腳印,在親身經歷中,朝成佛之路邁進,永不退轉。

【降兜率】觀因緣,入娑婆,菩薩發心降兜率。
  
釋迦牟尼佛於過去生中,經過累劫精進,菩薩道功行圓滿,最後一世生於兜率天上,名為「護明菩薩」。待盡此生,將降於娑婆世界成就佛果,度諸眾生。
  在兜率天的護明菩薩,觀察娑婆國土有情的根機,心知眾生得度的因緣已到。於是乘著六牙白象,放大光明,在諸天侍從擁繞中,威神巍巍,自天而降。

【入胎】乘白象,披瓔珞,釋迦文佛託母胎。

黑夜來臨,明星閃爍,這天,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后摩耶夫人,發心受持八關齋戒,在睡夢中見六牙白象騰空而下,從右脅下進入身體,頓覺身心舒暢,如飲天上甘露,喜樂安然。
  奇特的夢境,使得淨飯王請來占夢婆羅門,預言摩耶夫人將生出三界至尊之子。淨飯王聞言歡躍不已,立刻在迦毗羅衛城內大設施會,廣修福德。
  因為聖人即將住世,大地顯現種種瑞相,一切草木苗稼自然肥美茂盛,象徵著聖諦聖法將於人世傳衍弘揚。

【出胎】藍毗尼,無憂樹,右脅清淨出胎來。
  
靜謐的藍毗尼園中,馥郁清香,懷胎將滿十月的摩耶夫人於林中緩步悠遊。
園中,有一大樹名為無憂,枝葉繁茂,佳蔭芬芳,夫人舉臂撫牽新枝,太子此時自右脅安詳而生。三十二相相好端嚴,身耀金光,各向四方庠行七步,步步湧現金色寶蓮,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做獅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大地震動,無量瑞相剎時並現。
  
此時天鼓齊鳴,散曼陀羅花,龍王自虛空中注下溫涼雙泉,灌沐太子金身。諸天法喜,奔走相告「菩薩誕生了!他將成為苦海的舟航!將為世間黑暗帶來曙光!」
  
淨飯王歡喜地為太子取名為「悉達多」,意即「一切功德悉皆成就」,並請來阿私陀仙人為太子占相。
  
仙人端詳太子許久,不禁涕淚悲泣,難以自持。淨飯王驚疑問之,仙人答道:「以太子圓滿的相貌,於世間必為轉輪聖王,若出家定能成就聖道,廣度眾生;可惜我已老邁,來不及看到太子成佛,也聽不到他說法了。」仙人言畢,悲傷舉騰,虛逝空中。

【出家】辭雙親,割情愛,誓成無上等正覺。
  
擔心愛子出離的淨飯王,竭盡所能為太子營造無憂無慮的皇室生活,並為太子迎娶賢妃耶輸陀羅,希望能以此誘留太子的心。
  
然而,太子在出城遊歷時,親見世間老病死苦,最後天人化身的清淨比丘,啟發了太子過去的願心,體悟到修行才是解脫之道。於是,在一個全城熟睡的午夜,他毅然捨棄一切,騎著馬悄悄地越過城門出家了。
  
協助太子出城的僕役車匿,心中萬般不捨,忍著淚水問道:「人人都說您將來會成為轉輪聖王,您為什麼要捨棄太子之位呢?」太子平靜的回答:「人間的榮華,抵不過無常的催逼,即使是國王也不得自在啊!」
  
車匿又問:「可是,淨飯王年歲已高,還有這麼多疼愛您的親眷,您怎麼忍心離開他們呢?」
  
「我對於親眷的愛護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我無法令他們不老、不病、不死!生死之苦實在令人憂懼!唯有成道,才能救度他們不再受生死之苦。」
  
太子堅定的說道:「車匿!我若不成道,誓不回迦毗羅衛國!我若成道,必定回來教化大眾!」

【降魔】菩提樹,金剛座,深妙禪定諸魔降。

悉達多太子出家後,進入雪山中,日食一麻一麥,苦行六年,終覺此非解脫之道。調養色身後,於菩提樹下寂然靜坐,誓願不成正覺終不起座。
  
太子堅固的誓願,震動了魔宮,魔王波旬於睡夢中,驚見宮殿化為頹牆殘壁,魔子倉皇逃竄,深感恐懼不安。觀察得知,悉達多太子於菩提樹下即將成道,緊張的舉兵前往太子靜坐處,欲壞其志!
  
魔王初使美豔魔女,鼓樂弦歌,誘惑太子。太子端坐安然的說:「眾人為何來此呢?悅人的形貌實是污穢惡臭的皮囊啊!請回吧!」魔女瞬時化為駝背老嫗,羞慚而逃。
  
魔王勃然大怒,下令萬億魔軍攻擊太子,然而,所有的焦熱鐵丸、毒刀利箭,卻在虛空中化作朵朵香蓮,翩然飛舞;眾魔見狀更是驚惶恐怖,四處流竄。

【成道】睹明星,不思議,中道實相大徹開。

尼連禪河畔的森林中,寂靜的菩提樹下,悉達多太子攝心端坐,進入甚深禪定。
  
第四十九天,於上半夜,證四諦理;中半夜,悟十二因緣;下半夜,目睹明星,徹證中道實相,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多麼奇妙啊!眾生本具和如來一樣的福德智慧!但囿於分別妄想,流轉生死而不知不見!」
  
由於菩薩成道,此時大地震動,光照十方,如同暗暝世間,曙光乍現!

【轉法輪】七七載,轉法輪,廣度群機出苦海。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遊化十方,為眾生廣開無量法門,教化一切。佛陀的法語甘露,普被上中下三根;令聽聞者皆能轉煩惱、成菩提,明心見性。
  
畜生道如大鵬金翅鳥、食人為樂的毒龍、鬼道的羅剎鬼子母等,亦皆一改嗜殺、瞋恚的習氣,成為佛教護法。
  
尊如太子須菩提、阿那律;富如大迦葉、舍利弗;貧如優波離、難陀女;親如堂弟阿難、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年長如一百二十歲的須跋陀羅;幼小如七歲的羅睺羅,都能平等法施,度令出家而證聖果。
  
佛陀的平等教化,不僅救護了現世父母、累劫親眷、六道眾生,使他們離苦得樂;所留下的教法,也令未來世的眾生種下得度的因緣。

【涅槃】雙林中,般涅槃,法身常住未嘗衰。

一天,世尊喚來阿難,向他說道:「如來已證得四如意足,可以住世一劫。」世尊說了三遍,但阿難始終不解,未懇請佛陀以神力住世。
  
魔王波旬得知此事心中大喜,急忙趕至人間。
  
「現在佛教四眾弟子具足,佛法已得弘揚,請世尊入涅吧!」波旬對世尊說。
  
世尊心知化緣已盡,阿難才會忘了請佛住世,於是允諾了波旬的請求。
  
三個月後,四眾弟子於拘尸那城的娑羅雙樹間聚集,聆聽佛陀最後開示。
  
儘管即將入涅,世尊仍慈悲咐囑大眾,如來滅度後,當以戒為師,並安慰大眾勿生哀傷,「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癡闇。」開示完之後,世尊即從三昧安詳入於涅槃。
  
剎時,花草凋零、樹木摧折、日月失光,人天悲泣惶懼。然而,這也是佛陀最後的教導:世間無常。

文章来源 :中台世界网



Saturday 23 May 2015

【浴佛的正確方法】海濤法師開示〈影片1分02秒〉



浴佛的說法眾說紛紜...

《浴佛功德經》記載:兩支手指頭沾甘露水,從佛的頭頂滴下去。

現在很方便有勺子,舀起來從佛的頭頂淋到全身,有人說只能灑肩不能灑頭,不是這樣,你要浴佛就要浴佛的整個身體。
浴佛的真正意義,是在沐浴自己。佛代表自已的佛性,水代表佛菩薩的加持,把貪嗔癡淨化掉,現出自己的佛性,所以要從頭頂開始浴佛。

「我今灌沐諸如來」,目的在「淨智莊嚴功德聚」,要淨化自己來做功德。不但如此,「五濁眾生離塵垢,同證如來淨法身」,要這樣觀想,這樣才是浴佛的真正意義。


Friday 22 May 2015

Veyyavacca Kusala (Meritorious Deed of Service) & Related Story

Veyyavacca means helping others in performing good deeds.  Attending on those who are worthy of respect in a small way or in a big way, helping one’s friends in their affairs, offering one’s seat and helping persons worthy of respect while one is travelling, helping the sick and the aged, cleaning monasteries, houses, localities, pagodas and Bodhi Trees, repairing roads for the welfare of passers-by, building bridges, placing water-pots on stands for everyone to drink, and building rest-houses, etc., are called Veyyavacca.

Helping or giving service in the good deeds of other people is known as veyyavacca.  We should offer our services willingly so that the donors may feel at ease, free from worries and the charity be successfully accomplished. We should also help the sick, the infirm and the old.  We should offer assistance to people carrying heavy loads, help to remove heavy burdens of our parents and elders, helping in preparing foods for Samghas, sweeping at the pagoda to keep the floor clean for the sake of public, etc. Thus, all forms of voluntary service given to others (provided the deeds are not evil) are listed as veyyavacca-kusala. So, there is no need to feel sorry because of incapable to donate things; for those who are too poor to donate material requisites to Triple Gems or anyone else.

If you have goodwill and true cetana in giving voluntary service, benefits may be greater than those of the actual donor who donates lack of or weak in volition. For instance, in Buddha’s time there was a governor named Payasi, who was a heretic but became a believer of the Dhamma due to the teaching of the Venerable Kumara Kassapa Bhikkhu. This Payasi performed charity and alms-giving regularly. But he did not do the good deed himself. Instead he delegated Uttara, a young lad to offer alms-food to Bhikkhus. Although Uttara was acting on behalf of the governor, he put all his heart and soul in the alms-giving. When both the governor and the servant died, the former (the governor) was reborn in Catumaharajika, the lowest of the six celestial abodes while the latter (the servant) was reborn in Tavatimsa, which is higher than Catumaharajika. That’s why it’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make sure or keep your volition keen and pure before,during and after donation. Moreover, It’s the best to donate ourselves with our own hands if we are not too old or weak or feeling strong diseases.

Related Story : The Story of Uttara and the Governor of Payasi
Source : By Ye' Thu Aung (Buddhism for Beginners)


Thursday 21 May 2015

「诚信」的故事

从前,有两个好朋友,一个叫「聪明」,一个叫「诚信」。某日,两人结伴乘船出游,不巧,在海上遇到大风暴,两人乘坐的船沉没了,救生艇上仅仅于一个位置。那个叫「聪明」的年轻人,一看形势不好,为了争夺救生艇上的位置,就把「诚信」推进海里,自己逃生去了。

「诚信」喝了不少水,却大难不死,被海浪推到了一个小岛上,他惊魂未定,只好坐在沙滩上等待救援的船只。不久果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阵欢快的音乐,他马上站起来,向着音乐的方向望去,发现有一艘小船向小岛驶来,他看见小船上有面小旗,上面写着「快乐」两个字,原来是「快乐」的小船。

「诚信」急忙喊道:「快乐,快乐」我是「诚信」,你能救我吗?」 「快乐」一听,笑着对「诚信」说,不行不行,我要是有了「诚信」就不快乐了,你看这世界上有多少人因为说老实话而不快乐。

说罢,「快乐」走了。又过一会,「地位」的小船来了。「诚信」忙喊道:「地位」、「地位」我是「诚信」,你能带我回家吗?」 「地位一听,忙把船划离小岛,一边回头冲着「诚信」说:不行,不行,你不能搭我的船,我的地位来之不易,要是有了诚信,我的地位就保不住了「诚信」很失望地看着「地位」离去,眼里充满着疑惑与不解,只好无奈的再小岛上再呆下去。

过不久,又来了一艘船,「诚信」一看是「竞争」的船,「诚信」又喊道:「竞争」,「竞争」,我是「诚信」,你能不能让我搭你的船回家「竞争」一看是「诚信」,忙说道:「你不要给我添麻烦了,如今世界竞争这么激烈,我如果还要诚信的话,我就竞争不过人家了。」 说罢,扬长而去。

突然,海上开始电闪雷鸣,狂风卷起一波波的滔天巨浪,正当「诚信」快要绝望的时候,突然听到一个亲切慈祥的声音喊到:孩子,上船吧。

「诚信」一看,原来是时间老人。你为什么要救我呢?「诚信」问道。时间老人微笑着说:只有时间才可以证明「诚信」是多么重要啊!

在回程的路上,「时间老人」指着因巨浪翻船而落水的「聪明」「快乐」「地位」「竞争」,意味深长地说道:没有了「诚信」,「聪明」反而害苦了自己,「快乐」不会长久,「地位」是虚假的,「竞争」也是失败的。

转截 :佛陀的追随者网 


Wednesday 20 May 2015

Lay Follower (The Buddha's general advice to lay followers)

The Buddha's general advice to lay followers
Extracts from the Sutta Pitaka

Lay Follower

"Venerable Sir, to what extent is one a lay follower?"

"Jivaka, when one has gone to the Buddha for refuge, has gone to the Dhamma for refuge, and has gone to the Sangha for refuge, then to that extent is one a lay follower."

"And to what extent, venerable sir, is one a virtuous lay follower?"

"Jivaka, when one abstains from taking life, from stealing, from sexual misconduct, from lying, and from fermented and distilled drinks that lead to heedlessness, then to that extent is one a virtuous lay follower."

"And to what extent, venerable sir, is one a lay follower who practices both for his own benefit and the benefit of others?"

"Jivaka, when a lay follower himself is consummate in conviction and encourages others in the consummation of conviction; … in virtue and encourages others …; … in generosity and encourages others ….; … desires to see the monks and encourages…; … wants to hear the true Dhamma and encourages others…; …habitually remembers the Dhamma he has heard and encourages…; …explores the meaning of the Dhamma he has heard and encourages…; …knowing both the Dhamma and its meaning, practises the Dhamma in line with the Dhamma and encourages others…: then to that extent he is a lay follower who practices both for his own benefit and the benefit of others."

Anguttara Nikaya VIII.26 (Jivaka Sutta)
Source : budsas.org



Monday 18 May 2015

【慧日文摘】一個窮鬼和閻王的對話........

眼見逃荒的人越來越多,王老六背起自己的全部財產,一袋紅薯,也加入到逃荒的隊伍中來。
  
走到半路,老六碰到餓得只剩一口氣的父子二人,父親背上也背著一個很重的袋子。
  
那人見老六背著那麼多紅薯,便向老六討要一個給孩子吃,老六不肯。
  
那人便說:你賣給我行嗎?說完把自己背上的一袋銀子全倒在地上。
  
老六的眼睛直了,因為他窮了一輩子,做夢都沒見過這麼多銀子。
  
老六背著一袋銀子上路了,他怕那父子二人反悔,加快了腳步往前趕。
  
幾天後,老六再也走不動了,因為他一路上買不到任何東西吃。
  
買他紅薯的父子二人,很快就趕上了他。
  
老六望著那個男人背上的紅薯,開始後悔了,他走上前去要把紅薯買回來,那人無論如何也不肯賣。
  
老六失望地跌坐在地上,抱著他的銀子,在飢餓中死去……
  
老六去見閻王,
  
閻王說:本想給你一個發財的機會,沒想到卻要了你的命。真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呀!
  
老六說:我前世窮怕了,今生不想再當窮人了。
  
閻王說:其實你前世也命不該窮,那紅薯只要賣一半,也就不叫窮了,誰叫你全部賣了呢?今生的事,好說。我且問你,今生你有兩個去向,一個去向是一萬個人供養你一人,另一個去向是你一個人供養一萬個人,你願意走哪條路?
  
老六一聽,不加思索就答道:肯定是一萬個人供養我一個人了!然後,千恩萬謝地高興而去。
  
30年後,老六又回到閻王面前,大說閻王騙他。
  
閻王笑道:怎麼就說我騙你呢?
  
老六說:聽了您的話,我做了一輩子的乞丐。
  
閻王說:那就對了!一萬個人供養一個人,指的就是乞丐呀!你不能怪我,只能怪你自己貪心!
  
老六一聽,便對閻王說:閻王老爺,我接下來的一世,求您一定得讓我過點好日子啊!
  
閻王說:這個好說,現在有兩份好差事:一份是看守一座金山,一份是看守一片土地,你選哪份呢?老六這回仔細地想了想,覺得還是看守金山的好。
  
閻王看著老六遠去的背影說:這人生就是個窮命啊!眾小鬼問為什麼?閻王說:這看守一片土地的差事,實際上是在一個地方當個大官;而那個看守一座金山的差事,實際上是當隻老鼠,守一座穀倉啊!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隨喜轉載,功德無量。